“朕闻佛法高妙,解脱生死,泽被众生。然朕观天下寺庙,金碧辉煌,田连阡陌;僧尼之众,不下数十万。彼等不事生产,不纳赋税,不服徭役,坐享供养。一遇灾年,国库空虚,军费维艰,朕之子民犹且食不果腹,而佛寺仓廪充盈,香火不绝。朕甚惑之,敢问大师,如此耗费天下财力物力,于国何益?于民何益?”
这番话,已远远超出了宗教论辩的范畴,而是直指佛教寺院经济膨胀所带来的社会政治问题,是帝王站在统治者角度发出的严厉质问。瞬间,整个场面的气氛从之前的尴尬彻底转变为紧张,甚至充满了火药味。所有大臣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不知道这位高僧将如何应对这天威莫测的诘难。
宗密大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充满敌意的质问,面容依旧平静如水。他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双手合十,不卑不亢地回应道,声音依旧平和,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
“阿弥陀佛。陛下垂询,贫僧谨答。陛下所见,乃佛法在世之表相。佛门广厦,非为炫富,乃为安僧办道,接引十方;寺产田亩,非为囤积,实为僧众躬耕自养,亦行慈济,惠及贫弱。世间财富,如镜花水月,聚散无常。佛法真谛,在于净化人心,导人向善,使众生息贪嗔痴,离诸烦恼,内心得大自在。人心和善,则社会安宁;社会安宁,则陛下江山永固。此乃佛法于国于民无形之大益,非钱粮数目所能衡量。且陛下须知,世间福田,僧众亦知感恩,每逢国需,亦多有捐献,岂全然无功于国耶?”
大师的回答,避其锋芒,转而强调佛教教化人心、维护社会稳定的深层功能,既维护了佛教的尊严,也试图化解皇帝的戾气,可谓得体至极。
然而,李炎听罢,只是从鼻子里发出一声极轻的、几乎听不见的冷哼,嘴角微微下撇,露出一丝不以为然的神色。他想要的不是这种机巧的辩解,而是实实在在的财富和劳力。宗密大师的精妙佛理和委婉回应,在他听来,依旧是空泛无用的虚言。
他没有再继续追问,但那种厌恶与不屑的表情,已经明确传达给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赏赐环节就此结束。赵归真等道士身着紫衣,荣光焕发,志得意满。而宗密大师及其身后的僧众,依旧穿着灰色的袈裟,在众人复杂目光的注视下,默然肃立,如同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塑像。
庆阳节的斋宴,就在这种极其诡异和不平衡的气氛中接近尾声。
宴会散去,百官怀着各种心思叩拜告退。赵归真被皇帝特意留下,据说要继续请教金丹之术。宗密大师则带领僧众,默默地、安静地退出大明宫。
走出宫门,回首望了一眼那巍峨的宫阙,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凄艳的红色。一位年轻的弟子终于忍不住,低声对宗密大师道:“师尊,陛下他……”
宗密大师抬手,止住了弟子的话。他望着天际,目光深邃,充满了忧思,良久,才缓缓叹道:“天意已显,非人力所能挽回。狂风起于青萍之末,今日之紫衣,恐非荣宠,实乃我佛门劫难之先兆。回去之后,约束弟子,谨言慎行,精进修行吧。”
一阵夏日的暖风吹过,却让所有听到这句话的僧人,从心底感到一丝冰冷的寒意。
紫衣之兆,如同一声沉闷的雷响,滚过长安城的上空,预示着一场席卷天下的灭佛风暴,已然在帝国的最高权力中心,酝酿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