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他海峡的反伏击战,虽以联军溃败告终,却也给林宸敲响了警钟。西洋诸国在舰船设计与海战战术上,仍有其独到之处。若无持续的技术优势与坚实的海军力量,仅靠一时之勇与外交手腕,难以在漫长的海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格物院与军工体系的跨越式发展上。
一、 格物院论争,新旧碰撞
格物院内,一场关于未来海军主力舰型的激烈辩论正在进行。一方是以徐元亮为首的“改良派”,主张在现有福船、广船基础上,吸收西夷盖伦船的部分优点,如增加船肋强度、优化帆装,打造“中西合璧”的强化型战舰。
另一方,则是几位受林宸影响、思想更为激进的年轻学员,他们拿着一些潦草却大胆的设计图,主张“颠覆性创新”。
“徐工,福船船型虽稳,但航速慢,逆风性能差!盖伦船亦有其局限!为何不能跳出窠臼?”一个名叫墨衡的年轻学员激动地指着图纸,“您看,若将船体造得更狭长,采用更符合流线……呃,就是水流之形的设计,减少水下阻力,再配合多层纵帆,逆风行驶能力必能大增!”
徐元亮眉头紧皱,指着图纸上一些看似天马行空的结构:“想法是好,但此等结构,龙骨、肋材强度如何保证?如此多的风帆,索具如何布置?水手如何操作?稍有不慎,便是船毁人亡!造船非是儿戏,需得脚踏实地!”
“可是徐工!林太师常言,‘法乎其上,仅得其中’!若连想都不敢想,如何能超越西夷?”另一个学员争辩道。
双方争执不下,几乎要吵起来。就在这时,林宸在苏明远的陪同下,悄然走进了格物院的议事堂。
众人见到林宸,连忙起身行礼。
林宸摆了摆手,走到争论的中心,拿起那张“激进”的设计图仔细端详,又看了看徐元亮那满是担忧的脸。
“元亮的顾虑,是老成之言。造船关乎将士性命,确需稳妥。”林宸先肯定了徐元亮,随即话锋一转,“然,墨衡等人之想,亦非无根之木。”
他指向图纸上的几个关键点:“船型狭长利于速,此理不错。至于结构强度……尔等可曾想过,并非只有加厚木板一途?若在关键节点,以精钢铸造构件进行加固、连接,是否可行?格物院新炼出的那种‘低碳钢’,韧性极佳,或可一用。”
徐元亮眼睛一亮:“钢铁构件?这……似乎可行!只是工艺……”
“工艺便是尔等需要攻克之难关!”林宸斩钉截铁,“还有这风帆索具,操作复杂,可否设计一套滑轮组与绞盘联动之机构,简化操作,减少所需人手?”
他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工匠和学员:“本阁知道,革新不易,充满未知与风险。但若不冒险,便永远只能跟在别人身后吃土!从今日起,成立‘新式舰船研发小组’,徐元亮任组长,墨衡等人为组员。元亮负责总体稳妥,把控大局;墨衡等人负责大胆设想,提供思路。双管齐下,并行研发!改良型战舰要继续造,加紧造!但这新概念战舰,也要投入资源,进行模型试验、局部验证!所需银钱、物料,优先保障!”
林宸一锤定音,既尊重了传统经验,又给年轻一代的奇思妙想打开了通道。徐元亮与墨衡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火花与决心。
二、 御前演示,铁甲初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