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盛世基石,暗影犹存

北疆大捷的凯歌,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这个饱经沧桑的帝国。林宸的威望与权势,也随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他深知,一场战役的胜利,远非改革的终点。帝国的沉疴痼疾,如同潜藏的暗礁,随时可能让这艘刚刚调整航向的巨轮再次搁浅。

一、 朝堂议赏,风波再起

北疆将士的封赏,成了新一轮朝堂博弈的焦点。卢象升、曹变蛟、赵率教、黄龙等将领,功勋卓着,理当重赏。然而,如何赏,却大有文章。

以新任礼部侍郎(原清流,对林宸既敬且畏)为首的部分官员,主张按祖制,厚赐金银田宅,加封虚衔。

“陛下,卢督师等将士血战建功,当厚赏以彰其功,抚恤以安其心。可按旧例,赐银币、增禄米、荫其子……”礼部侍郎奏道。

此时,一位资历颇老的翰林学士却出列,语带深意:“陛下,将士用命,保家卫国,乃分内之事。然赏赐过厚,恐非国家之福。尤恐边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重现唐时藩镇之祸啊!臣以为,赏赐当适度,更应借此机会,重申朝廷纲纪,轮调边镇将领,以防微杜渐。”

这话看似老成谋国,实则暗藏机锋,意图以“防藩镇”为名,行削弱林宸在军中影响力之实。

林宸闻言,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出列奏对,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王学士忧心国事,考量深远,本阁佩服。”他先是一顶高帽戴过去,随即话锋一转,言辞如刀,“然,本阁有一事不明,想请教王学士。请问,是如今卢象升、曹变蛟等将领‘可能’尾大不掉危害大,还是去岁皇太极铁骑纵横京畿、社稷倾危之危害大?”

他不等对方回答,继续道,语气渐趋激昂:“若无卢督师蓟州血战,若无曹将军塞外袭扰,若无黄龙跨海击辽,此刻你我能否安然立于这大殿之上,尚未可知!将士们用血肉之躯扞卫的,不仅仅是边关,更是这大明的江山,是陛下的安危,是天下百姓的安宁!”

“如今战事方歇,便有人急于谈论‘削权’、‘防微杜渐’,试问,此举岂不让前线流血牺牲的将士寒心?岂非自毁长城?!若依此论,日后虏寇再来,还有谁肯为我大明效死力?!”

他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位翰林学士:“王学士口口声声‘唐时藩镇’,却不知我大明如今情势,与唐末藩镇割据、中央权威扫地之时,可有半分相似?卢督师、曹将军等人,哪一个不是忠心耿耿,一切行动皆遵朝廷号令?若无实证,便妄加猜忌,此非老成谋国,实乃离间君臣,动摇军心!其心可诛!”

这一番话,掷地有声,既肯定了将士之功,又驳斥了“藩镇”的荒谬类比,更直接将对方定性为“离间君臣,动摇军心”。那翰林学士被驳得哑口无言,面红耳赤地退了回去。

崇祯皇帝听得连连点头,他需要能打的将领,也深知林宸对军队的控制力是他皇权的保障。“林爱卿所言极是!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方是正理!卢象升加太子太傅,曹变蛟晋都督同知,赵率教、黄龙等各有封赏,俱按战功,从优议叙!一应赏赐,由兵部、户部从速办理,不得延误!”

二、 江南深耕,釜底抽薪

江南的抵抗,在经历了初期的暴力对抗和阴谋败露后,转入了更加隐蔽和顽固的阶段。许多士绅虽然表面上接受了清丈和“摊丁入亩”,却在暗中利用其在地方上的影响力,阻碍新政的深入。

苏明远从苏州送来密报:“……大人,清丈虽已完成大半,然地方胥吏,多为士绅耳目,执行新政,往往阳奉阴违。‘摊丁入亩’后,一些士绅明面上田赋增加,却通过抬高佃租、操纵米价等方式,将负担转嫁给佃户,民间怨言,颇有指向朝廷新政之势……”

这是极其阴险的一招,试图将新政“为民减负”的本意扭曲成“与民争利”,将矛盾转移到朝廷身上。

林宸看完密报,眼中寒光闪烁。他立刻回信,指示苏明远与沈廷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