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江南风云,暗流再起

帝国的重心,自古便在北方。然而,真正的财富与文脉,半壁系于江南。林宸的新政利剑,终于无可避免地斩向了这片温柔富贵、却也盘根错节的土地。在这里,他遭遇了比北方勋贵集团更加顽固、更加精于算计的对手。

一、 朝堂预警,风波初现

这一日的朝会,气氛再度变得微妙。几位籍贯江南的官员,一改往日沉默,联名上奏。

为首的是一位老翰林,言辞恳切,却绵里藏针:“陛下!林阁老新政,励精图治,臣等感佩。然江南之地,情形特殊。士民安于旧俗,贸然清丈,恐生事端。且‘摊丁入亩’,于丁口繁多之缙绅人家,实为苛政,恐伤士子之心,动摇教化之本。臣闻苏州、松江等地,已有士子聚于学宫,议论纷纷,人心惶惶。恳请陛下念及江南乃财赋重地,文教渊薮,对新政推行,稍缓其步,因地制宜,方为稳妥。”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将抵制新政包装成了“顾全大局”、“体恤地方”,更是隐隐以“财赋”和“文教”相挟。

林宸早已料到会有此一招。他不等其他人附和,便朗声开口,声音清晰而冷静:“王翰林忧国忧民,其情可悯。然臣有一事不明,请教王翰林。”

他目光直视那位老翰林:“请问,江南士子之心,是系于圣贤之道、家国安危,还是系于区区几亩薄田、几两丁银?若因新政损其些许田亩之利,便惶惶不可终日,甚至非议朝政,此等士子,心中可还有‘忠君爱国’四字?其所谓‘文教’,莫非就是教导士子如何锱铢必较,罔顾国难?!”

这一问,可谓诛心!直接将江南士绅的抵制行为,拔高到了“忠君爱国”的对立面。

不等对方反驳,林宸继续道,语气转为激昂:“至于财赋重地?正因是财赋重地,才更需革除积弊!臣这里有份数据,”他从袖中取出一份文书,“据初步核查,仅苏、松、常、镇四府,隐匿、投献之田,恐不下百万亩!岁漏国税几何?若将此等田亩清丈出来,纳入正赋,国库岁入可增多少?届时,不仅无需加派,或可酌减北方诸省负担!此乃损有余以补不足,乃真正的公平正道!为何到了王翰林口中,反倒成了‘恐生事端’、‘动摇根本’?难道维持这藏污纳垢、损国肥私的旧制,才是江南的‘大局’和‘根本’吗?!”

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数据和逻辑,彻底撕碎了对方“顾全大局”的伪装,将其打回“维护私利”的原形。那老翰林被驳得面红耳赤,手指着林宸,“你……你……”了半天,却说不出话来。

崇祯皇帝高坐龙椅,听着双方交锋。林宸的逻辑清晰,数据有力,让他心中的天平再次倾斜。他沉声道:“林爱卿所言,乃老成谋国之言!江南之事,关乎国运,岂能因循苟且?新政必须推行!若有阻挠,便是与朝廷为敌!”

二、 苏州实地,智破僵局

江南,苏州府。

苏明远与沈廷扬的到来,并未立刻打开局面。以本地望族陆家、顾家为首的士绅集团,软硬兼施。他们明面上对朝廷钦差恭敬有加,暗中却联合起来,命令佃户不得配合清丈,甚至散布谣言,说清丈是为了加税,煽动无知乡民对抗。

清丈工作几乎停滞。

这一日,陆家府邸花园,陆老太爷(致仕的礼部侍郎)设宴“款待”苏明远。酒过三巡,陆老太爷捋着胡须,语重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