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王世充:乱世纷纭霸业空,暴虐终招众叛凶!

曾借隋风兴洛下,权谋玩转朝堂。

忽悠高手善伪装。

瓦岗摧劲旅,短暂做君王。

可惜格局输李唐,多疑终致崩盘。

洛阳城破路茫茫。

枭雄成笑柄,史册记荒唐。

要是在隋末搞个“最会混职场排行榜”,王世充绝对能排进前三。这人祖籍西域,爷爷是个胡人,后来跟着北魏迁都洛阳,才改成了“王”姓。他爹王收早死,老妈带着他改嫁隋朝官员张粲,王世充也就跟着姓张,直到后来发迹了才改回原姓。这种“寄人篱下”的童年,让他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练出了一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

《旧唐书·王世充传》里说他“性多矫伪,诈善辩,颇涉书传,尤好兵法”,翻译过来就是:这人特别能装,嘴皮子溜得很,读过点书,还尤其喜欢研究兵法。搁现在,就是个“精通职场话术+略懂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过王世充早期的职场路并不顺,一开始只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当个小官,干了十几年才熬到“江都丞”的位置,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

真正让王世充“崭露头角”的,是他的“维稳能力”。隋炀帝杨广特别喜欢去江都巡游,可江都附近总有些农民起义军闹事,杨广就让王世充负责镇压。王世充别的本事可能一般,但“忽悠人”和“打顺风仗”的本事绝对顶尖——他知道农民军大多是被逼无奈,就故意放话:“只要投降,既往不咎,还能给你们分土地!”很多农民军信了他的话,纷纷投降,王世充就靠这招“不战而屈人之兵”,很快就平定了江都附近的叛乱。

杨广一看,这小子行啊,会办事!就把他提拔成“江都通守”,让他全权负责江都的防务。王世充也抓住机会,开始“刷存在感”——每次打了胜仗,他都不贪功,把功劳全推给手下和杨广;每次杨广有什么需求,他都提前预判,比如杨广想修宫殿,他就提前备好材料;杨广想找美女,他就提前筛选好送过去。就这么着,王世充成了杨广身边的“大红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职场显眼包”,深得领导欢心。

不过王世充心里清楚,光靠讨好杨广没用,还得有自己的“底牌”。他利用职务之便,偷偷招揽了一批流民和死士,编入自己的军队,还故意对士兵们好——士兵家里有困难,他亲自上门慰问;士兵受伤了,他亲自送药;甚至士兵犯了错,他也会找理由从轻发落。时间一长,这些士兵都成了他的“死忠粉”,只听他一个人的命令。王世充这招,就像现在的公司领导,表面上对员工好,实际上是在培养自己的“嫡系部队”,为以后的“跳槽创业”做准备。

公元617年,瓦岗军在李密的带领下,成了隋末反隋势力中的“顶流”,不仅攻占了兴洛仓、回洛仓等大粮仓,还把洛阳团团围住。洛阳是隋朝的“第二都城”,要是丢了,隋朝就彻底完了。杨广当时正在江都,吓得赶紧派王世充率领大军去洛阳“救场”,还封他为“东都留守”,让他负责洛阳的防务。

王世充接到命令后,心里乐开了花——这可是个“割据一方”的好机会!他率领十万大军从江都出发,一路上磨磨蹭蹭,故意拖延时间,想看看洛阳的局势再说。等他到洛阳的时候,瓦岗军已经把洛阳围得水泄不通,洛阳城里的粮食也快吃完了,越王杨侗(杨广的孙子)和大臣们都快急疯了。

王世充一到洛阳,就开始“秀操作”。他知道洛阳城里的人都怕瓦岗军,就故意在城外摆了个“大阵仗”,让士兵们穿着崭新的盔甲,拿着精良的武器,在城下耀武扬威,还喊口号:“我们是皇上派来的援军,专门来打瓦岗贼的!”洛阳城里的人一看,顿时有了信心,纷纷跑到城墙上给王世充加油。

可真打起来,王世充就露馅了。瓦岗军毕竟是身经百战的精锐,王世充的军队虽然人多,但大多是临时拼凑的,战斗力根本不行。第一次跟瓦岗军打仗,王世充就输得很惨,损失了好几万人。他怕杨侗怪罪,就编了个理由:“不是咱们打得不好,是李密那小子会妖术,咱们得请神灵帮忙!”

《资治通鉴》里记载,王世充找了个叫桓法嗣的术士,让他给自己算卦。桓法嗣早就被王世充收买了,就说:“我梦见一只大兔子,被您的军队追得无路可逃,最后跳进了一个洞里。这兔子就是李密,您就是追兔子的人,说明您这次一定能打败李密!”王世充一听,立马让人把这个“梦”画下来,传给全军看,还说:“咱们有神灵保佑,肯定能赢!”士兵们被他这么一忽悠,士气果然提振了不少。

不过光靠忽悠没用,王世充知道自己得想点“实际办法”。他发现瓦岗军虽然强大,但内部并不团结——李密杀了翟让后,瓦岗军的老部下对李密心存不满,尤其是单雄信,跟李密的关系一直不好。王世充就抓住这个机会,偷偷派人去拉拢单雄信,许给他“高官厚禄”,还说:“只要你帮我打败李密,以后洛阳的兵权就归你!”单雄信本来就对李密不满,一听王世充这么说,当场就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