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谁能想到,这小子会是大明的新主人?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的春天,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的兴王府里,总能看到一个穿青布长衫的少年,捧着本线装书坐在石榴树下,连春风吹落花瓣飘到书页上,都舍不得拂开。这少年便是朱厚熜,兴献王朱佑杬的独子,当时刚满十六岁。
没人把这个藩王世子当回事——在大明的宗室体系里,藩王就是“圈养的金丝雀”,一辈子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晃悠,不能干政,不能领兵,最多读读书、养养花,混个“贤王”的虚名。朱厚熜的爹朱佑杬还算安分,没搞过什么“争储”的幺蛾子,就这么安安稳稳当了一辈子兴王,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病逝后,朱厚熜按规矩承袭了爵位,日子过得平静得像安陆的护城河,没一点波澜。
他那时的生活,说好听点是“潜心治学”,说难听点就是“无所事事”。每天早上起来先给嫡母蒋氏请个安,然后就扎进书房,读《论语》《孟子》,也读《孙子兵法》《武经总要》——别以为他是个只会死读书的呆子,兴王府里藏着不少兵书,都是他爹当年从京城带过来的。有次府里的老管家看到他对着兵法地图发呆,笑着问:“世子爷,您又不是要带兵打仗,看这些干啥?”朱厚熜抬起头,眼神里带着点少年人特有的认真:“就算不当兵,知道天下的山川地形,总不是坏事。”
谁也没料到,这平静的日子,会被一封来自京城的急诏彻底打破。
正德十六年三月,正德皇帝朱厚照在豹房驾崩的消息传到安陆,兴王府上下一片慌乱——倒不是为正德皇帝的死难过,而是为“国无储君”的局面担忧。可没等大家慌几天,第二封诏书就到了,这次是内阁首辅杨廷和亲自拟的,开头第一句就惊得蒋氏手里的茶碗差点摔了:“奉宪宗皇帝遗诏,迎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入继大统。”
“入继大统”?朱厚熜拿着诏书,手指都在抖。他不是没听过京城的事:那位堂兄正德皇帝,一辈子玩得疯,建豹房、养猛兽、带兵亲征,最后死在女人怀里,连个子嗣都没留下。可他怎么也想不到,这“皇位”的馅饼,会砸到自己头上——按《明史·世宗本纪》的记载,他是“宪宗孙,兴献王佑杬子也”,论血缘,确实是当时最亲近的宗室继承人,可这距离“皇帝”的位置,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蒋氏抱着儿子哭了半天,又是喜又是怕:喜的是儿子要当皇帝,怕的是京城水深,那些文官个个精明,少年人去了怕是要被欺负。朱厚熜倒是比嫡母冷静,他先让人把诏书抄了好几份,确认不是假的,然后才对着蒋氏磕了个头:“娘,儿子去京城,定不会丢了兴王府的脸。”
出发北上那天,安陆的百姓都来送行,朱厚熜穿着藩王的蟒袍,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内阁派来的迎驾官员。走的时候,他特意把那本翻得卷了边的《论语》塞进了行李——他不知道,这本教他“仁礼”的书,很快就会成为他和整个文官集团交锋的“武器”。
从安陆到北京,走了整整二十天。越靠近京城,朱厚熜就越谨慎。迎驾的官员里有个叫梁储的,是杨廷和的老部下,一路上总想跟他“聊规矩”,说“到了京城,得先从东华门进,去文华殿当皇太子,再登基”。朱厚熜每次都笑着打岔,心里却早有了主意: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给人当儿子的,想让我认别人当爹,没门!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的队伍到了北京城外的良乡。杨廷和派来的礼部官员早早在那等着,递上一份“登基流程”,核心还是“先当太子”。朱厚熜拿着流程单,直接扔给了身边的侍从:“告诉杨首辅,遗诏写的是‘入继大统’,不是‘入继东宫’,要改流程,就按遗诏来,不然我就回安陆去。”
这话传到杨廷和耳朵里,老首辅差点气笑了:一个十六岁的藩王,刚到北京就敢跟我叫板?可他也没办法——国不可一日无君,真把朱厚熜逼走了,他没法跟天下人交代。最后还是慈寿太后出来打圆场,说“先从大明门进,在奉天殿登基,其他的事以后再说”。
四月二十七日,朱厚熜穿着龙袍,一步步走上奉天殿的丹陛。当太监喊出“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时,他看着殿下跪着的文武百官,心里突然明白了:这皇帝的位置,不是靠血缘来的,是靠自己争来的。从这天起,“嘉靖”这个年号,开始书写属于它的四十四年历史。
嘉靖帝刚登基没半个月,杨廷和就带着礼部的官员找上门了,手里捧着一份《议礼疏》,开门见山:“陛下,按‘为人后者为之子’的规矩,您现在是孝宗皇帝(正德的爹)的嗣子,得认孝宗为‘皇考’,您的亲爹兴献王,只能叫‘皇叔父兴献大王’。”
小主,
这话一出口,嘉靖帝刚端起来的茶杯就停在了半空。他盯着杨廷和,半天没说话——他知道文官讲“礼法”,可没想到会这么不讲理:我亲爹养了我十六年,刚当了皇帝就不认爹了?这算哪门子规矩?
“杨首辅,”嘉靖帝放下茶杯,声音不算大,却带着股倔劲,“遗诏让我‘入继大统’,没让我‘入继人子’。我爹就是我爹,怎么能改成叔父?”
杨廷和早有准备,从袖子里掏出本《礼经》,翻到某一页递过去:“陛下,这是孔圣人定的规矩,‘为人后者,不得顾私亲’,您现在是大明的皇帝,就得顾天下的‘公礼’,不能只讲自己的‘私情’。”
旁边的礼部尚书毛澄也跟着帮腔:“首辅说得对,历朝历代都是这个规矩,陛下要是不认孝宗为皇考,就是违背祖制,天下人会说闲话的。”
嘉靖帝拿起《礼经》,翻了几页,突然问:“那要是先帝(正德)有儿子,我还用得着来当皇帝吗?既然是因为先帝没儿子,我才来继位,怎么就要不认亲爹了?”
这话把杨廷和问住了。可老首辅毕竟是官场老油条,很快就缓过神来:“陛下,祖制就是祖制,不能因为您的情况特殊就改。要是今天改了,以后宗室继位,个个都要认私亲,朝堂就乱了。”
就这么着,“认爹”的事,成了嘉靖朝第一个“烫手山芋”。朝堂上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杨廷和带头的“护礼派”,都是些老臣,占了朝堂的大多数,天天递奏折劝嘉靖“遵祖制”;另一派是嘉靖自己,加上几个敢说真话的小官,势单力薄,却硬着头皮跟“护礼派”扛。
最开始,嘉靖还想跟文官们讲道理。他让翰林院的人查史料,看看有没有“继位后不认亲爹”的先例。结果查来查去,还真有几个,可都是些亡国之君的例子,“护礼派”拿着这些例子天天怼他,说“陛下要是学那些昏君,大明就危险了”。嘉靖气得没法,只能把这事搁下来,心里却憋着一股劲:你们等着,我肯定要让我爹堂堂正正地被尊为皇考。
转机出在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的冬天。有个叫张璁的南京刑部主事,因为得罪了上司,被贬到南京当闲官,天天没事干就研究“礼仪”。他看到朝堂上为“认爹”的事吵得不可开交,觉得杨廷和他们那套不对,就写了篇《大礼疏》,派人送到北京,直接递到了嘉靖帝手里。
这篇《大礼疏》,可把嘉靖帝乐坏了。张璁在疏里说:“天下岂有无父母之国哉?陛下以兴献王子入继大统,非为人后也。夫为人后者,谓大宗无子,以小宗之子为之后,今大宗(孝宗)已有武宗(正德),陛下乃以武宗无子而继之,非以孝宗无子而继之也,故陛下仍当认兴献王为父。”
简单来说,张璁的意思是:孝宗有儿子(正德),你是因为正德没儿子才继位的,不是给孝宗当儿子的,所以认亲爹天经地义。这话句句说到嘉靖帝心坎里,他拿着疏文,当天就召集群臣,说“你们看,张璁懂规矩,你们不懂”。
杨廷和看到《大礼疏》,气得拍桌子:“一个小官也敢妄议朝政!”当即就想把张璁贬到更远的地方,可嘉靖帝护着张璁,说“张璁说得有道理,你们不能罚他”。杨廷和没办法,只能跟嘉靖帝耗着,说“只要我还在首辅的位置上,就不能让陛下认私亲”。
就这么耗到了嘉靖三年(1524年),杨廷和见嘉靖帝死活不肯让步,干脆递交了辞呈。嘉靖帝早就看杨廷和不顺眼了,当即就准了——没了杨廷和这个“领头羊”,“护礼派”虽然还在闹,可已经没了之前的气势。
可“护礼派”里的硬骨头不少。杨廷和走后,吏部尚书乔宇、刑部尚书赵鉴等人接着带头反对,还组织了两百多个官员,天天在朝堂上哭谏,说“陛下要是不认孝宗为皇考,我们就撞死在朝堂上”。
嘉靖帝一开始还忍着,派人去劝,说“这事可以商量,你们别闹了”。可这些官员跟吃了秤砣似的,不仅不撤,还跑到左顺门去哭,有的拍门,有的喊“先帝(孝宗)饶命”,声音大得整个紫禁城都能听见。
嘉靖帝彻底火了。他把内阁大臣召来,问:“这些人到底想干什么?是不是觉得我不敢治他们的罪?”内阁大臣里有个叫蒋冕的,是杨廷和的门生,还想劝:“陛下,他们也是为了礼法,您别生气。”嘉靖帝瞪了他一眼:“为了礼法就敢在皇宫里哭闹?这是以下犯上!”
当天下午,嘉靖帝下了一道圣旨:“左顺门哭谏者,为首八人,抓起来下狱;其余人等,罚廷杖三十。”
廷杖这东西,可不是闹着玩的——用几十斤重的大棍子打屁股,轻则皮开肉绽,重则当场死亡。可那些“护礼派”官员还不服,被抓的时候还喊“陛下无道”。嘉靖帝更怒了,又下了道圣旨:“再抓一百三十人,廷杖五十!”
那天的紫禁城,惨叫声此起彼伏。左顺门外的广场上,锦衣卫按着官员打,血溅得到处都是,有十六个官员当场被打死,剩下的也都打得站不起来。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左顺门事件”。
小主,
经此一役,“护礼派”彻底被打怕了。没人再敢跟嘉靖帝争“认爹”的事。嘉靖三年七月,嘉靖帝正式下旨,尊亲爹朱佑杬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尊孝宗为“皇伯考”;嘉靖七年(1528年),又把朱佑杬的牌位请进了太庙,排在正德皇帝前面。
这场持续三年的“大礼仪之争”,最终以嘉靖帝的完胜告终。十六岁登基的少年,用一场血淋淋的“廷杖”,让整个文官集团明白了:这大明的天下,我说了算,就算是“礼法”,也得按我的规矩来。
打赢了“大礼仪之争”,嘉靖帝总算能安安心心处理朝政了。其实他刚登基的时候,就不是个只想“认爹”的糊涂蛋——他知道正德朝留下了一堆烂摊子:宦官专权、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流离失所。所以从正德十六年登基到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这十几年里,他确实干了不少实事,史称“嘉靖新政”。
先说整顿吏治。正德朝的宦官,那可是出了名的嚣张——刘瑾、谷大用、张永这些人,把持朝政,卖官鬻爵,甚至敢私吞国库的钱。嘉靖帝刚登基,就拿宦官开刀。他先把正德朝的大太监谷大用贬到南京,又把那些在豹房里伺候正德的小太监全部赶走,还下了道圣旨:“宦官不得干预朝政,不得兼任外廷官职,违者斩。”
有个叫张锐的太监,在正德朝的时候负责东厂,手上沾了不少血,嘉靖帝登基后,他还想靠着给嘉靖帝送钱保命。结果嘉靖帝直接把他抓起来,让刑部审了三个月,最后判了个“凌迟处死”,还把他的家产抄了,充入国库。这事传开后,宫里的宦官再也不敢嚣张了,连说话都小心翼翼的。
除了整宦官,嘉靖帝还改革了“选官制度”。正德朝选官,要么靠关系,要么靠钱,真正有本事的人根本没机会。嘉靖帝让人修改了“科举考试”的内容,不再只考死记硬背的“八股文”,而是加了“策论”,让考生针对朝政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还规定,地方官要是想升官,必须得有“政绩”——比如减税多少、安抚了多少流民、修了多少水利,不然就算关系再硬,也不能提拔。
有个叫海瑞的举人(当时还没中进士),在福建南平当教谕的时候,因为教得好,学生考上科举的多,被当地知府推荐升官。嘉靖帝看到海瑞的政绩报告,觉得这人不错,就破格把他调到浙江淳安当知县。后来海瑞能成为“大明第一清官”,跟嘉靖帝这次破格提拔,也有点关系。
再说经济,正德朝的时候,土地兼并特别严重——王公贵族、宦官、大地主,抢着占老百姓的土地,很多农民没了地,只能当流民,有的甚至被逼得造反。嘉靖帝知道,要想天下太平,就得解决土地问题。他让人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就是把所有的土地都丈量一遍,登记在册,谁要是敢隐瞒土地,就严惩不贷。
清丈土地的时候,遇到了不少阻力。有个叫朱宸濠的宁王(虽然正德朝已经被平定,但他的残余势力还在),家里隐瞒了几千亩土地,当地官员不敢管。嘉靖帝知道后,直接派锦衣卫去查,不仅把土地收了回来,还把宁王的残余势力全部抄家,把土地分给了流民。这一下,全国的地主都老实了,清丈土地的工作顺利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