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唐宣宗李忱:一个从“傻子”到“明君”的传奇

潜龙困浅三十年,装痴卖傻避刀光。

一朝龙椅加身日,铁血丹心定大唐。

平藩镇,整朝纲,宵衣旰食复荣昌。

可怜天不假长命,空留遗恨付残阳。

大和六年的长安,春寒还没褪尽,十六宅里却比外头还冷。

一群衣着光鲜的王爷围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起哄,有人把沾了泥的点心往他手里塞,有人故意把茶水泼在他衣摆上,那年轻人却只是嘿嘿傻笑,手里攥着半块凉透的胡饼,眼神里透着股子“不通人事”的憨态。

这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李忱。

自打记事起,李忱就没过上几天舒坦日子。他娘郑氏原是叛将李锜的小妾,李锜谋反被斩后,郑氏没入宫中当宫女,偶然被宪宗临幸才生下他。母家没势力,自己排行又靠后,在皇子堆里,他就是个没存在感的“小透明”。

更要命的是,这孩子打小就不爱说话。别的皇子忙着学骑射、练诗文,盼着在父皇面前露脸,他却总躲在角落,要么发呆,要么对着墙角的蚂蚁能看一下午。宫里人都说:“十三郎怕是个痴儿。”

《旧唐书·宣宗纪》里明明白白写着:“帝外晦而内朗,严重寡言,视瞻特异。幼时宫中以为不慧。”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李忱表面上看着糊涂,内里比谁都精明,只是不爱说话,眼神跟常人不一样,宫里人都觉得他不聪明。

这“不聪明”的名声,成了李忱的护身符。

宪宗之后,穆宗、敬宗、文宗、武宗连着换了四个皇帝,个个都是李忱的侄子或侄孙。皇室里的争斗向来血雨腥风,皇子王爷们今天还在一块儿喝酒,明天可能就因为一句“僭越”的话掉了脑袋。可李忱呢?因为“傻”,没人把他当对手。

文宗在位时,总爱拿李忱取乐。有次在十六宅办宴席,文宗指着李忱对众人说:“谁能让光王(李忱当时的封号)开口说话,朕就赏他黄金百两!”王爷大臣们一听,立马围上去逗李忱,有人扮鬼脸,有人说俏皮话,可李忱要么低头傻笑,要么干脆扭过头去看柱子,硬是半个字没说。众人笑得前仰后合,文宗也拍着桌子笑:“这光王,真是块木头!”

只有武宗李炎,心里犯嘀咕。

武宗是个精明人,他总觉得这叔叔不像是真傻。有次打猎回来,武宗故意把李忱落在冰天雪地里,心想:要是真傻,说不定就冻毙在野外了;要是装的,肯定会想办法回来。结果第二天一早,李忱居然拖着冻得僵硬的腿,一瘸一拐地回了宫,见到武宗还嘿嘿笑着说:“昨儿个走丢了,在雪地里睡了一觉,多亏老天保佑,没冻死。”

武宗更怀疑了。他又找了个机会,把李忱骗进宫里的一间偏殿,然后让人锁上门,还在外面堆了柴火,想把他活活烧死。可等卫兵们第二天开门一看,偏殿里空空如也,只有地上留着几个脚印。后来才知道,是一个忠心的老太监偷偷把李忱救了出去,还送他逃出了长安,躲进了一座寺庙里。

《新唐书·宣宗纪》记载:“武宗数戏侮之,及监国,疾益甚,殆不知人。”这话里的“殆不知人”,多半是李忱演给武宗看的。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在这吃人的皇宫里,只有“傻”,才能活下去。

会昌六年三月,武宗病重,躺在床上连话都说不清楚了。

这时候,宫里的宦官们慌了。

唐朝中后期的宦官,那可是能左右皇帝废立的主儿。武宗没立太子,一旦驾崩,皇子们争起皇位来,他们这些宦官的好日子可能就到头了。得找个好控制的皇帝,才能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富贵。

找谁呢?

宦官头子马元贽眼珠子一转,想到了那个“傻叔叔”李忱。

在马元贽看来,李忱又傻又没背景,要是把他扶上皇位,还不是任由他们拿捏?到时候朝政大权,还不是他们宦官说了算?

于是,马元贽带着一群宦官,连夜派人去寺庙里把李忱接了回来。此时的李忱,刚在寺庙里当了没几个月和尚,穿着一身破旧的僧袍,头发还没长全,看上去比以前更“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