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从草原弃儿到北魏开国君的硬核人生

朔漠狼烟起少年,提刀跃马定幽燕。

平城肇造三分势,参合陂前万骨寒。

功业未竟心魔扰,龙座终成断头台。

莫言霸主多狠戾,乱世求生本就难。

公元371年,拓跋珪出生在代国(北魏前身)王室。他爹是代王拓跋什翼犍,老妈是贺氏。按说这出身够硬了,可命运这玩意儿从不按剧本走。六岁那年,前秦苻坚带着大军打过来,代国瞬间崩盘。更狗血的是,他亲叔叔拓跋寔君为了抢王位,居然把亲爹拓跋什翼犍给杀了——这操作,连后来的李世民都得喊声祖师爷。

苻坚一看代国乱成一锅粥,干脆把地盘分给匈奴的刘库仁和刘卫辰,顺带把拓跋珪母子当吉祥物给了刘库仁。好在刘库仁还算厚道,没把这对孤儿寡母怎么样。可刘库仁一死,他弟弟刘显就动了歪心思,觉得拓跋珪这前朝余孽迟早是祸害,打算先下手为强。

关键时刻,拓跋珪他妈贺氏上演了一出教科书级自救。《魏书》记载后乃令珪避之,夜中,贺氏饮显使醉——简单说就是:贺氏先让儿子跑路,自己则设宴灌醉了刘显的使者,为拓跋珪争取了逃跑时间。这波操作,既有当妈的狠劲,又有政治家的手腕,难怪后来能成献明皇后。

拓跋珪一路逃到姥姥家贺兰部,才算暂时安全。这时候的他,虽然才十几岁,却已经看透了草原的生存法则:要么杀人,要么被杀。史书说他沉毅有大度,喜怒不形于色,说白了就是:这孩子经历太多,早就学会了藏住情绪装大人。

公元386年,机会来了。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北方各族纷纷独立,草原上又是一片群雄逐鹿的热闹景象。这年正月,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被部落首领们推为代王,同年四月改国号为——这就是北魏的由来。那一年,他才十六岁,放到现在刚够考驾照的年纪,已经开始学着当皇帝了。

但这皇帝当得一点不轻松。当时的北魏,说白了就是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内部有叔叔拓跋窟咄争位,外部有刘显、刘卫辰等势力虎视眈眈。拓跋珪明白,光靠代王后裔的招牌没用,必须得靠拳头说话。

他的第一战就怼上了亲叔叔拓跋窟咄。这位叔叔被前秦送回来抢王位,还拉上了刘显当盟友。拓跋珪兵少打不过,就想出个借刀杀人的招——派人向后燕皇帝慕容垂求援。慕容垂正想在北方找个小弟,一看拓跋珪这小伙子有潜力,立马派儿子慕容麟带兵来帮忙。两边夹击之下,拓跋窟咄兵败被杀,《魏书》只轻飘飘一句窟咄奔高车,遂为其众所杀,仿佛在说这货死得不冤。

收拾完内部,拓跋珪把矛头对准了贺兰部。这贺兰部是他姥姥家,按理说该给点面子,可草原上的规矩是拳头硬者当老大。贺兰部首领贺讷(拓跋珪的舅舅)觉得这外甥太狂,不服管。拓跋珪也不客气,直接带兵打了过去,把舅舅按在地上摩擦。贺讷没办法,只能光着膀子去认错,《魏书》记载讷乃执送其叛者,谢罪请降——这波操作告诉我们:在绝对实力面前,亲戚关系不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