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眼一号”首次流片成功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在“星火”研究所内部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但作为总设计师的秦念,脸上却看不到丝毫松懈。
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实验室的温床与风啸岭那个“电磁地狱”以及未来实战的严酷要求之间,隔着怎样一道天堑。
庆功?为时尚早。
“立刻进行极限环境测试模拟。”
秦念的命令清晰而冷静,没有给团队任何缓冲时间,“我要的不是它在舒适区的数据,而是它在风啸岭的低温、高湿、强电磁干扰三重地狱模式下的生存能力和性能表现!”
总工一声令下,整个测试团队如同精密仪器般高速运转起来。
一间经过特殊改造、能够模拟极端环境的高标准实验室被启用。当那颗承载了无数人心血的“锐眼一号”芯片被小心翼翼地置入测试舱,环境参数开始向着风啸岭的恶劣条件靠拢时,所有透过观察窗凝视的内部人员,都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
低温循环系统启动,舱内温度骤降至零下四十度,芯片金属封装表面瞬间凝结出一层厚厚的白霜,仿佛给它披上了一件冰甲。
与此同时,高湿度系统喷出冰冷的水汽,模拟风啸岭终年不散的浓雾湿气。
最要命的是强电磁干扰系统——多台大功率干扰器同时工作,发出低沉的嗡鸣,释放出覆盖宽频段的电磁噪声,如同无形的风暴,疯狂冲击着芯片内部脆弱的信号链。
监控屏幕上,原本稳定清晰的各项参数曲线开始出现波动!
“报告!核心电压出现微小纹波!”
“温度过低导致载流子迁移率下降,关键路径时序出现纳秒级偏差,接近设计余量极限!”
“强干扰背景下,锁相环(PLL)输出出现轻微抖动,有瞬时失锁的风险!”
测试工程师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带着难以掩饰的紧张。每一个微小的异常,都可能意味着芯片在真实环境下的失效。
现场气氛骤然凝固,仿佛连空气都停止了流动。几位参与了核心设计的年轻工程师脸色发白,手心冒汗,难道数百个日夜的心血,就要在这最后一道关卡前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