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两位副主任也相继发言,提出的问题同样尖锐而实际,主要集中在风险控制和资源保障上。显然,米粉加工组的成功虽然带来了信任,但也让街道领导对新项目的审批更加谨慎,不愿盲目上马。

王超早有准备,他冷静地逐一回答:

“刘书记,各位主任,关于资金,我的想法是,初期投入可以由加工组这段时间的利润积累先行垫付一部分,不足部分再请街道酌情支持。这样也能加强加工组自身的责任意识。我们可以制定严格的生产成本和财务管理制度,最大限度控制风险。”

“技术方面,我已经找到了一些相关的技术资料,正在学习。同时,我也在打听和物色有经验的老师傅。豆制品制作虽然各有诀窍,但基本流程是相通的,我们可以先小规模试生产,在实践中摸索和完善技术,确保产品质量。”

“至于豆源,”王超在这里稍微模糊了一下,“我与物资局那边的关系正在进行初步接触,对方表示有一定可能性提供计划外调剂。我们可以先利用这批可能的豆源进行试生产,如果项目成功,证明了市场价值,我们再更有底气地向县里、乃至地区申请正式的计划指标。这本身也是一个‘以产促供’的思路。”

他的回答条理清晰,既承认了困难,又提出了切实的解决思路和备用方案,尤其是“加工组自筹资金”和“以产促供”的想法,让几位领导微微颔首,觉得这小子确实考虑得比较周全,不是脑袋一热就蛮干。

经过一番深入的讨论和质询,刘书记最终拍了板:“好!既然你有这个决心,也有相对稳妥的思路,街道原则上同意你们进行小规模试生产。但是,王超同志,你要记住,这是试验,不是正式立项。街道会给予必要的场地和政策支持,但资金主要以你们加工组自筹为主。技术关必须攻克,豆源问题要持续跟进。我们会密切关注试生产情况,如果效果不理想,或者关键问题无法解决,项目必须立刻停止。”

“请领导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谨慎操作,绝不辜负街道的信任!”王超郑重表态。他知道,这已经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

拿到街道的“原则同意”,王超立刻行动起来。张保国带着人,按照王超之前画的草图,在米粉加工组旁边划出的一块空地上,开始砌灶台、搭晾晒架。王超则继续钻研技术资料,同时通过老陈和街道的人脉,悄悄打听会做豆制品、尤其是腐竹的老师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材料之前已经有准备,没几天,灶台就砌好了,是连排的双眼灶;晾晒架也搭了起来,用的是竹竿和木料。王超看着眼前的成果,总觉得有些不对劲。灶台的火口布局、锅的悬挂高度,似乎和他印象中(更多来自后世模糊的影像资料)不太一样;那些晾晒架看起来也过于简单,如何适应腐竹揭皮后需要迅速抻展、定型的特殊要求?

他正琢磨着哪里需要改进,马主任领着一个头发花白、精神矍铄、腰间还系着一条洗得发白围裙的老者走了过来。

“小王,来来来,给你介绍一下!”马主任热情地招呼,“这位是何永福何师傅,可是咱们南水城以前‘何记豆坊’的老师傅,做了一辈子豆腐、腐竹!我好不容易才请动他出山,来给咱们指导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