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立刻进入了备战状态。他召集张保国、老吴以及几位小组长开了个短会。
“各位,工业局组织的参观,是对咱们工作的肯定,也是一次检验。”王超语气沉稳,目光扫过众人,“咱们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但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要让他们看到咱们真实、规范、高效的生产状态。”
他迅速做出部署:张保国负责带领几个骨干,对所有的切割台、晾晒架等工具再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查和维护,确保运转良好;老吴负责带领女工们对生产区域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扫,确保环境整洁,物料堆放有序;各小组长负责再次向组员强调操作规程和卫生要求,确保每个人在参观时都能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王超自己则重点准备,需要讲解的内容。他需要向来宾清晰地介绍加工组的运作模式、管理方法,尤其是那些小革新的思路、制作过程和实际效果。他反复推敲措辞,力求既体现创新性,又不过分突出个人,强调集体智慧和街道的支持。
参观的日子很快到来。这天上午,加工组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工人们都换上了干净的围裙和套袖,精神饱满。李科长带着十来人的参观队伍准时到达,马主任和王超在门口迎接。
“李科长,欢迎各位领导同志来指导工作!”马主任热情地上前握手。
李科长笑着回应:“老马,王超同志,我们今天是来学习取经的。”他转身向参观人员介绍,“这位就是南水街道米粉加工组的生产协调员王超同志,那些实用的小革新,主要是他琢磨出来的。”
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王超身上,见他如此年轻,都有些惊讶。
王超不慌不忙,微微躬身:“李科长过奖了,都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各位领导同志,里边请,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加工组的情况。”
在王超的引导下,参观队伍走进了生产区。只见场地内划分清晰,原料区、加工区、晾晒区井井有条。工人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专注地操作,切割声、捆扎声显得忙碌而有序。
王超边走边介绍,从大米浸泡、磨浆(此环节由副食品厂完成,王超简要说明来源)到接收粉皮,再到切割、晾晒、捆扎的全过程。他重点停留在了切割台和晾晒架前。
“这是我们自己琢磨制作的简易切割台。”王超示意一位女工操作演示,“利用废旧木料和磨锋利的报废钢锯条做成。有了这个导向槽和压板,生手也能快速切出宽窄一致的粉条,效率比纯手工提升了三成以上,而且大大降低了次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