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暗设奇谋,夜探鬼影

退堂的梆子声余音未散,县衙大堂重归肃静,唯有刘老汉混杂着悲痛与些许释然的啜泣声渐渐远去。围观百姓的议论声如潮水般退去,很快,这桩轰动全城的“秀才奸杀案”似乎便随着张文的画押认罪而尘埃落定。在寻常人眼中,“张一包”宋知县又一次展现了其雷厉风行的断案之能。

然而,后堂书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宋延知县凝重而毫无喜色的面庞。他屏退了左右,独自坐在太师椅上,指尖轻轻敲击着光滑的红木桌面,发出规律的笃笃声。方才堂上的一切,如同走马灯般在他脑海中反复重现。张文那惊慌失措却又隐含冤屈的眼神,那句情急之下脱口而出的“甘心”,尤其是提及“巡夜和尚慧海”时那不经意的一笔,都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他心中漾开层层疑虑的涟漪。

“此案,断不会如此简单。”宋延喃喃自语。他阅案无数,深知人之性情。若张文真是那穷凶极恶、因奸杀人之徒,其表现断不会如此——要么是极度的狡诈阴险,巧言令色试图脱罪;要么是彻底的丧心病狂,对罪行供认不讳却毫无悔意。而张文,坦诚私情却坚决否认杀人,其情真意切,不似作伪。更重要的是,杀人动机牵强。若为灭口或争执,现场却又有首饰失窃的痕迹,这并非情杀常状。那垂下的白布,更似一个精心设计的幽会通道,若非熟知内情之人,如何能利用?张文既为常客,何必多此一举,杀人越货?

所有的疑点,似乎都隐隐指向了那个深夜出现在现场附近的第三方——巡夜僧人慧海。一个本应六根清净的佛门子弟,却行走于夜深人静之时,目睹诸多隐私。他是否窥破了张玉二人的秘密?是否利用那白布,行下了不轨之事?宋延凭借多年的断案直觉,几乎可以肯定,慧海即便不是真凶,也必是关键知情人。

但直觉不能作为断案的依据,更需要确凿的证据。那张文已然“认罪”画押,若想翻案,必须拿出铁证。直接传讯慧海?若无实证,对方大可矢口否认,甚至反咬一口,打草惊蛇,使案件陷入僵局。必须想一个万全之策,让真凶自行现形。

一个大胆的计策,在宋延心中逐渐清晰。此法源于他对人性的洞察:大奸大恶之徒,往往不畏王法,却独惧鬼神。慧海身为僧人,却犯下杀孽,内心必然对因果报应存有深层的恐惧。若能利用此点,或可攻破其心防。

念及此处,宋延沉声道:“来人。”

心腹差役孙忠、王义应声而入。此二人跟随宋延多年,不仅身手矫健,更是心思缜密,忠心耿耿,多次助其侦破疑案。

“老爷有何吩咐?”孙忠躬身问道。

宋延示意二人近前,压低声音:“今日之案,你二人如何看待?”

孙忠与王义对视一眼,王义谨慎答道:“回老爷,那张文秀才,小的观其言行,不似大奸大恶之人,其中似有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