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以善换善的许愿机制,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伦理观:神明赐福不是无条件的,需要人以善行相报。这种互动关系,既不同于纯粹的功利交换,也不同于单向的神灵赐予,而是一种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双向契约。
待众人祭祀完毕,青云子将供品分作三份:一份让人送往常平里关帝祖庙,作为正式供奉;一份散给村中孤寡贫苦,代帝君布施恩泽;只留最少一份自用,且多是香烛之类修行之物。
李老四见状不解:道长为何不留些好的?这些酒肉果品,也是大家心意。
青云子正色道:贫道修行之人,衣食简朴足矣。况且这些供品是献给帝君的,若贫道私受,岂不成了借神敛财?此等事断不可为。
众人闻言更加敬重。有几个富户还想捐赠银钱修建道观,也被青云子婉拒:若有余力,不如修缮村学,让孩童读书明理。帝君最重文教,见此必然欣慰。
这时,村中长者提议要在村口立碑记事,将昨日神迹刻碑流传。青云子沉吟片刻,道:立碑可以,但需写明三点:一记妖物为害之事,以为警示;二记关帝显圣之恩,以彰神德;三记村民虔诚之感,以明因果。至于贫道...他微微一笑,便不必提了。
这怎么行!众人纷纷反对,道长是主要功臣,岂能不提?
青云子摇头:《道德经》云:功成弗居,是以不去。贫道若贪天之功,必损道基。况且...他望向远方,昨日之战,让贫道深感修行不足。若非帝君显圣,后果不堪设想。这些虚名,不如化作精进修行的动力。
这番话出自肺腑,众人无不感动。李老四忽然道:道长既不受礼,我等便发愿行善!我李老四在此立誓:今后每月初一十五,必去关帝庙洒扫上香;每年捐资助村中学童读书;若遇困苦之人,必尽力相助!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效仿。有愿捐资修路的,有愿照顾孤老的,有愿戒赌戒酒的...一时间,许愿之声此起彼伏,竟成一场自发的大愿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青云子欣慰点头:善哉!帝君闻此,必感欣慰。须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才是对神恩最好的回报。
他趁机为众人讲解道教修行者的伦理观:修行之人,当明推功揽过之理。有功归于天,有过归于己;有福与众享,有难独自当。如此方能心境澄明,道业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