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米仓道堡与四川回应

内部的技术反制与清查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揪出了几个鼹鼠,暂时遏制了探马赤军的破坏行动,但凌岳深知,这只是治标不治本。只要外部强敌环伺,内部就永无宁日。与四川建立稳定的“贸易-防御”同盟,变得愈发紧迫。

他再次亲笔修书一封,遣使送往钓鱼城。信中,他首先再次表达了对王坚将军的敬意和对四川军民抗蒙斗争的支持。随后,他委婉但坚定地拒绝了“率部入蜀”的提议,陈述了“扼守险隘,可为蜀中屏藩;贸迁有无,可互利共强”的理由。最后,他提出了具体方案:愿派遣一支精兵,前出至米仓道古栈道遗址处的“鹰嘴岩”,建立一座“协同防御”堡垒,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以粮草、军械交换四川矿产、工匠的“互市”。信末强调,此乃“为抗蒙大业计,非为私利”,并附上了一份详细的所需物资清单(主要是各类矿石和招募工匠的种类)。

信件送出后,便是焦灼的等待。凌岳知道,这个方案对王坚来说同样是一次艰难的抉择。接受,意味着某种程度上承认了凌岳的独立地位,并要顶住来自四川制置使司的巨大压力。不接受,则四川面临的困境难以缓解。

在此期间,凌岳并未闲着。他命令王坚(己方)开始着手组建前往鹰嘴岩的部队。这支部队人数不需太多,但必须精锐,且要包含工兵、匠人、以及熟悉谈判交易的文职人员。他抽调了三百名最忠诚可靠的老兵(以原忠顺军为主),配发了最好的装备,包括二十把“惊蛰弩”和相当数量的“震天雷”。同时,大量的粮食、药品和作为交易样本的武器也开始向边境集结。

“若王坚同意,部队即刻出发,以最快速度抢占鹰嘴岩,构筑工事!若其不同意……”凌岳眼中寒光一闪,“那就制造既成事实!米仓道,我们必须拿下!”

这是一种近乎冒险的赌博,赌王坚的抗蒙决心超过了对体制和上司的服从,赌他更需要实实在在的援助。

十数日后,四川的使者终于再次到来。来的并非文壁,而是一位身着低级武官服饰、神色精干的年轻人,自称是王坚的亲兵队长,姓杨。

杨队长带来的,并非正式的文书,而是王坚的口信。

在一番极其隐秘的接见后,杨队长转达了王坚的回复:

“王将军深知凌将军苦心与难处。入蜀之议,既将军有所不便,便不再强求。鹰嘴岩设堡互市之事……将军可自行其是。然,官方文书绝不会有,制置司那边,将军需自行应对。王将军能做的,是默许,并在力所能及之处,行些方便。至于所需矿料工匠……首批可用粮食交换,后续之事,需徐徐图之,望将军体谅。”

回复极其含蓄,甚至有些含糊其辞。但凌岳听明白了:王坚同意了!他无法在明面上支持,但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凌岳占据米仓道并进行交易。这是一种在体制缝隙中的无奈妥协,也是王坚所能做到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