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连线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教育模式革新的开始。幕后,李长庚教授正伏案工作。他书桌上,一边摊开着斯坦福顶尖的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设计蓝图,另一边则是泛黄的线装书《学记》和记录着古代私塾“因材施教”案例的手札。
“MOOC的优势在于规模化、标准化……但缺乏温度,难以针对个体差异。”李长庚推了推老花镜,喃喃自语,“而我们的祖先,在资源匮乏的年代,就懂得‘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强调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他拿起笔,在全新的课程设计框架上勾勒,将MOOC强大的平台技术、丰富的资源库,与《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式教学理念,以及私塾里针对不同学生进度、兴趣分层教学的精髓相融合。他设计了一套智能化的分层互动课件系统,既能满足大规模覆盖的需求,又能根据每个孩子(如卓玛的数学薄弱点,或其他孩子的语言天赋)的学习数据和反馈,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互动挑战。
小主,
破壁的演讲:无远弗届的“杏坛”
这一划时代的成果,被命名为“云课堂灯塔”工程。启动仪式在京城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巨大的环形会场内,座无虚席。来自教育界、科技界的精英,以及偏远地区的师生代表齐聚一堂。会场中央,是全息投影营造出的一个巨大、枝繁叶茂的虚拟杏树,象征孔子当年讲学的杏坛。
李玄策作为首席顾问,也是“灯塔”工程的最高推动者,走上讲台。他没有穿正装,而是一身简约的深灰色中山装,身姿挺拔。他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一种穿透时空的深邃。他没有立即说话,而是伸出手指,在控制台上轻轻一点。
嗡——
会场灯光暗下。那棵虚拟的杏树瞬间绽放出柔和而明亮的光芒,无数光点从枝叶间飘散出来,如同知识的光雨,洒向全场。紧接着,杏树的影像开始分裂、延伸,在全息投影中,化作了无数棵形态各异、却同样生机勃勃的杏树,它们扎根于不同的地貌:有的在江南水乡的学堂旁,有的在黄土高原的窑洞前,有的在帕米尔的雪峰脚下,有的在南海之滨的渔村……每一棵树下,都隐约浮现出孜孜求学的身影。
李玄策沉稳而充满力量的声音,透过顶级音响传遍会场,清晰地落入每个人耳中,更仿佛穿透了空间:
“诸位请看——”
他指向那无边蔓延的虚拟杏林。
“两千五百年前,先师孔子,周游列国,弦歌不辍,于杏坛之下,有教无类,开万世师表之先河。”他的声音带着历史的回响,却又指向未来,“然彼时,夫子传道,跋山涉水,所及不过数国,所授不过三千。地域之限,交通之艰,令多少求知之心,望杏坛而兴叹!”
他话锋一转,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时代的激情与信念:
“今日!此刻!”他再次点击控制台,那些扎根四方的杏树影像,枝叶间同时亮起无数闪烁的光点,如同璀璨星河,彼此交织成一张覆盖天地的光网。“借助科技伟力,承继先贤精神,‘云课堂灯塔’点亮!此乃——今日之杏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