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36章 由乱到稳!

怀里捧着一个黑色木碗。

“爷爷没吃……给爷爷吃。”

袁可立怔住,鼻头一酸。

她的碗里还有半碗粥。

那是她舍不得吃的口粮。

袁可立蹲下身,轻轻摸着她的头,“爷爷吃过了。晚上冷不冷?”

小女孩抿着嘴点头:“冷……娘病了,喝不下粥。”

袁可立抹去她脸上的泥,柔声道:“会有房子的,也会有被子的。

你娘的病也会好的。”

天气渐冷。

粥棚再多,也无法让灾民重返家园。

他必须加快。

他需要更多的粮,更多的人手,更多的物资。

袁可立回到县衙,提笔蘸墨。

写下密奏封好,盖印。

“六百里加急,送往京师!”

崇祯接到袁可立的密奏后,休沐多日的朝会再次开启。

只是,昔日那满殿的文武百官,此刻已去其半。

崇祯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袁卿自陕西上奏,灾情远比预想严重。

隆冬将至,灾民靠草棚难以御寒。”

他扫视群臣。

“袁卿请拨银一百万两,调粮、布、盐、棉,赈灾。诸卿意下如何?”

这笔银子由谁出?

物资由谁调?

无人敢答。

孙承宗出列。

“回陛下,袁可立行事素来沉稳。

既有此奏,必为实情。

臣以为,可允。”

说罢,微抬头。

“但户部空缺,太仓仅余三十万两……可否请陛下从内库暂垫?”

群臣大华,自从陛下清理朝堂以来,所抄没的财产全进了内库,一文钱也没给太仓。

在他们看来,陛下可是只铁公鸡。

左都御史李邦华出列,“臣附议。”

让众臣震惊的是,陛下竟然点头了。

“准奏。

从内库拨银一百万两,调天下物资赈陕西。”

有人松了口气,有人眼中闪光。

自古官商不分家,但凡是能做大做强的商贾,其背后必然站着朝臣。

朝堂上的众人各怀心思。

谁能率先运粮、布、盐等物资入陕,谁就能从天灾中发家。

这可是名正言顺的致富之路,不怪他们动心思。

毕竟其他财路有风险,陛下又是个下手极重的狠角色。

定下物资调度后,崇祯便散了朝会。

崇祯之所以匆匆退朝,一是因袁可立的奏报,让他震惊。

袁老明白了他的意思。

同时也对袁老提出的,拿这一百万两做饵的计划感到佩服。

二是因为,东暖阁内毕自严正候着。

孙元化、王徵、毕懋康三人也已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