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地方能搞个沽口!
以后大明海师往北来,正好在这儿歇脚补给,不用再绕远路!”
想法是不错,可前提是城堡得姓“明”——
至于原本守堡的哥萨克人,在他们眼里,自然是该消失的“障碍”,没什么好犹豫的。
说起来,快应队的思路和方正化完全不一样:
方正化见了陌生城堡,还会先派人摸底细,琢磨是哪股势力的,等确认是罗斯帝国的哥萨克才动手;
快应队却简单直接——
只要城墙上没挂大明的旗帜,不是大明的城堡,里头的人就都是敌人。
至于对方属于什么势力、是什么族群,他们压根懒得管,要的只是能当补给点的城堡,以及脚下能划进大明疆域的土地,其他的都不重要。
也难怪快应队的人觉得这仗打得舒坦——
方正化打仗又费粮草又耗弹药,打下来的城堡直接成废墟,半点战利品见不着;
他们却反过来,不仅不用额外消耗朝廷物资,还能把哥萨克人的城堡、粮仓里的粮食、马厩里的战马全变成自己的,既占了据点,又捞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更省心的是,他们不用像打内战那样考虑拯救老百姓,不用分心安置流民,只需要盯着城堡和疆域,其他一概不管,反倒打得痛快。
跟着林有德的那批战士,这会儿更是对这种打法佩服得五体投地:
原来仗还能这么打?
不用抓俘虏问势力,不用费劲儿摸守军人数,见了不是大明的城堡,直接摸进去占了就行!
心里却也忍不住暗骂——
当初跟着高总领时,要么是练战术要么是守据点,半点压力没有;
跟着刘二逄能冲锋陷阵,打一场胜一场,还能立赫赫战功;
偏偏跟着林有德时,在成都府抬了一个月的尸体,天天闻着腐臭味,想想就气不打一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