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皇室新进程

凌霄迁居养心殿的过程确实十分顺利。

养心殿本身也完成了必要的修缮,窗明几净,陈设一新,静候新主。

虽然入住,但凌霄一时之间还无法适应养心殿的起居布局,相比太极殿而言,养心殿作为寝宫实在太过狭小局促。

在首领大太监李总管体贴入微的安排协助下,凌霄的日常用品、心爱摆件以及私库珍藏皆已从太极殿稳妥迁移至养心殿,并依照旧制与凌霄的习惯精心布置妥当。

隆裕皇太后得知一切安排就绪,凌霄入住后,心中倍感欣慰。

她看到年幼的皇帝开始入住代表皇权象征的宫殿,拥有属于自己的理政空间,这象征着大清皇室的传承有序。

随着凌霄入住养心殿,隆裕太后也开始有意识地将一些代表皇室权力的事务逐步交予皇帝接触,例如通过内务府改革后的新机制了解宫廷事务,或在初一朝会上开始聆听政务。

隆裕太后深信,凌霄本就心思敏捷,这是以培养皇帝能力、确保皇统延续的必要步骤。

隆裕太后望着养心殿的方向,心中默念,希望皇帝能在这紫禁城的核心之地茁壮成长,学习为君之道,将来能够担起责任。

即便自己将来逝世,也能无愧于大清的列祖列宗。

此刻的养心殿,对凌霄而言,不仅是一个新的居所,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预示着凌霄将在日益复杂,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开始学习承担起更多的象征性责任。

六月初一的清晨,紫禁城笼罩在薄雾之中,养心殿的琉璃瓦在微光中泛着沉稳的青色。

今日,这座自雍正朝以来便是大清皇帝理政核心的宫殿,正式迎来了它的新主人——凌霄,以及他背后那位“垂帘听政”的隆裕皇太后。

养心殿的正门缓缓开启,凌霄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皇冠,步伐沉稳地走向大殿中央。

此时凌霄不再是那个在外臣面前呈现嬉戏玩闹的孩童,眉宇间褪去了稚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他的目光扫过殿前肃立的群臣,眼神冷静而克制,仿佛一瞬间就让臣子们明白了凌霄身为皇帝的重量。

殿内却弥漫着一股诡异的寂静。凌霄端坐在龙椅上,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往日里熙熙攘攘的宗室宗亲,今日竟有大半缺席。

凌霄稍加思索便释然了,这次皇太后与醇亲王任由袁世凯的民国政府介入内务府事宜,让这些以宗社党为核心的皇室宗亲们已经对朕还有皇太后离心离德了。

抛开紫禁城独自筹谋复辟,不过是早已能够预料的结局。

隆裕皇太后紧随其后,身着明黄色朝服,头戴朝冠,神色肃穆。她同凌霄一前一后出现在宝座前,却并未过多言语,只是微微点头,示意群臣行礼。

殿内,群臣早已肃立两侧,鸦雀无声。他们身着朝服,佩戴朝珠与顶戴花翎,目光恭敬地投向殿上。

当凌霄身着明黄色龙袍坐上宝座时,殿内近三分之二的官员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脊背。

——这些因内务府贪墨案被重新选拔的臣子,多数只在宣统初年见过那个伏在皇太后怀中的稚子。

而此刻端坐龙椅的少年天子,眉目间已褪尽童稚,生出一种令人心悸的威严。

养心殿的正中,龙椅巍然矗立,宝座正后方立三扇式花梨木御制诗屏风,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凌霄和隆裕太后在龙椅上缓缓坐下,凌霄身姿笔直,双手平放在扶手上,指尖微微收紧。

他的目光扫过殿下群臣,目光沉稳而深邃,仿佛在审视着每一个人的忠诚与心思。

隆裕皇太后神色端庄,目光慈爱中带着一丝审视。她看着凌霄,心中既欣慰又复杂。这个曾经在外臣面前懵懂的孩子,如今竟也有了几分帝王的气度。

两人眼神互相交视,凌霄似是得到皇太后的准许。

“众卿平身。”凌霄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整个殿宇。他的语调平稳,带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仿佛一瞬间让所有人感受到皇帝的威仪。

群臣齐声应诺,缓缓起身,目光依旧恭敬地投向殿上。

"今日朝会,为何不见肃亲王、恭亲王?"隆裕皇太后指尖轻轻摩挲着翡翠珠串,神色平静,却掩不住眼底的忧虑。殿下群臣面面相觑,无人敢应。

李总管躬身回禀:"回皇上、太后,肃亲王近日称病,以前往旅顺。恭亲王告假去往天津......"话未说完,便被凌霄抬手打断:"知道了!皇额娘不必忧心,如今有群臣忠心辅佐,何必在意。"

隆裕皇太后本想在今日朝会上,在众位皇族亲贵的亲眼见证下,正视皇帝的蜕变与塑造未来皇室的主心骨。

却不想拱卫大清的众位亲王,以肃亲王恭亲王,庆亲王,礼亲王为首的一众铁帽子王都背弃了皇帝。

隆裕皇太后神色淡然,却掩不住眼底的失望,"连礼亲王也......向来行事谨慎不掺和宗社党事务,如今却要背弃皇帝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总管垂首不敢多言。他知道,太后心中清楚得很——自从与袁世凯达成妥协,同意皇室退位换取优待条件以来,以肃亲王善耆、恭亲王溥伟为首的宗社党便与皇室离心。

他们视载沣为叛徒,更对隆裕太后接受民国政府"优待清室"的条件耿耿于怀。

"哀家知道了。"隆裕打断他,声音平静得近乎冷漠,"他们不满载沣向袁世凯低头,更怨哀家......在内务府贪污一案上妥协。"

隆裕顿了顿,指尖用力攥紧了佛珠,"哀家若是不允,大清如今还在战火中焚烧,百姓何以安居?皇室未来何以承继法统?"

“诸位臣工,今日哀家在此,有要事宣布。”隆裕皇太后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让原本有些嘈杂的殿内安静了下来。

隆裕太后顿了顿,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坚定,继续说道:“即日起,哀家将全力辅佐皇帝开始接触朝政,学习政务。大清的未来,终究要靠皇帝来肩负。”

“皇帝尚年幼,需要时间来成长,而哀家,会陪伴在他身旁,教导他,扶持他,让他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逐渐明白为君之道,承担起君王应有的责任。”

殿下群臣听闻此言,纷纷低头,心中五味杂陈。他们深知,这意味着紫禁城内的权力格局即将发生重大变化,而这位曾经意图“垂帘听政”的皇太后,正以一种大气的姿态,为皇帝的成长铺出道路。

隆裕皇太后接着说道:“同时,哀家也会将紫禁城内的管理职权逐步让渡给皇帝。”

“紫禁城,是大清的象征,是皇室的根基所在。皇帝作为大清的君主,理应拥有对这方天地的主宰权。”

“从今往后,紫禁城内的大小事务,皇帝将逐渐参与决策,学习如何管理这庞大的宫廷,如何守护皇室的尊严与荣耀。”

此时,殿内气氛愈发庄重,群臣们不自觉地挺直了身子,目光中多了几分敬畏。他们明白,这是皇太后对皇帝的一次重要历练,也是对大清皇室未来的一种规划。

隆裕皇太后又将目光投向殿下那些新任命的内务府官员,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赞许与认可,说道:“此次,哀家与皇帝特意选拔任命了诸位臣工担任内务府官员。哀家深知,皇室如今内忧外患,局势艰难,但诸位仍能挺身而出,接受任命,这说明尔等心中还有大清皇室,对皇室忠心耿耿。这也是哀家和皇帝对诸位的认可。”

她微微停顿,目光扫过每一位新任官员的脸庞,继续说道:“内务府,关乎皇室的生计与尊严,责任重大。诸位担任此职,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今后,还望诸位勉励自身,尽心竭力,辅佐皇帝成长。在处理内务府事务时,要秉持公正、廉洁之心,为皇室精打细算,守护好皇室的每一份财产;要用心教导皇帝,让皇帝了解皇室的运作与责任,帮助皇帝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君主。”

新任内务府官员们纷纷高呼:“臣等定当竭尽全力,辅佐皇帝,不负皇太后与皇帝的信任!”声音整齐而响亮,在养心殿内久久回荡。

隆裕皇太后看着殿下群臣,目光中充满了期望与信任。她深知,前方的道路充满荆棘,但只要皇室上下齐心,或许能让大清皇室在风雨飘摇中得以延续。

“哀家相信,只要我们携手共进,皇帝定能在未来担当起大清的重任,而我们大清皇室,也定能在这风雨飘摇之中,寻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隆裕皇太后缓缓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坚定与期许。

这番话让众位官员下意识地交换了眼神。

隆裕太后似乎看穿了他们的心思,继续说道:"此次内务府官员选拔,哀家与皇帝特意择选诸位,只因尔等心中尚存大清皇室。"她的目光在几位新任官员身上停留片刻,"望诸位勉力相助,辅佐皇帝成长。"

这番宣告背后蕴含着隆裕太后深层的政治考量。

经历了辛亥年的风云变幻,她深知清朝气数已尽,但皇室的存续仍需维系。

将权力象征性地移交年幼的皇帝,既是对袁世凯民国政府的一种姿态,也是为皇室争取更多生存空间。

她特意选择在养心殿这场朝会上宣布此事,因此处正是清朝历代皇帝处理政务的核心场所,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这些被提拔的官员大多具有双重特质:既对传统皇室保持忠诚,又对新兴的共和政体有所了解。在执行皇室制定的政策上不会予以抵触,并能够畅通执行。

隆裕太后选择他们,是希望借助他们的经验与人脉,帮助小皇帝在紫禁城内安全成长,同时与宫外的民国政府维持良好关系。

她清楚地知道,随着内务府改革的深入,这些官员将成为连接新旧时代的重要桥梁。

尽管表面上是在移交权力,但隆裕太后此举实则包含着对凌霄深沉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