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赵玉,康熙马上派人去叫老皇叔多布,让他火速进宫,有大事商量。
多布听说发现重大匪情,立即赶到皇宫。
这时康熙正伏在案头,研究一张地图。
看到皇叔来了,忙把于虎的发现向他说了一遍。
说阳平发现了巨匪活动的踪迹,叫皇叔来商量应对办法。
叔侄意见出奇一致,都说应马上发兵,像对付卧龙山一样,踏平堌堆庙,活擒匪首张信,永除后患。
但是却在从哪儿调兵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多布认为从京城调兵为好,这儿兵种齐全,兵员充足。盛方和宋义二人,作战经验丰富,可二选一,让其中的一人带兵前去。保证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康熙则认为不妥。
他认为张信是一个很难对付的敌手,他在国内已经发展了数年,到处都有他的耳目。所以这次出兵,一定要慎之又慎,谨防张信听到消息,再次漏网。
为了保密起见,不建议从地方上调集力量。
实际上,县一级的地方对付张信这样的巨匪,根本无能为力。州府一级,虽有军事力量,但人员构成复杂,防密意识不强,命令下达他们那里,有泄密的风险,因此决定釆取国家行动。
以皇家的名义,临时征召能征惯战的正规军,支持这次行动。
像对付卧龙山一样,直接调用军队中的骑兵,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加入战斗。
使敌方还没来得及察觉时,便对其形成包围,争取不使一人漏网。
至于所调兵力,他认为从京城调派不合适。
主要是京城离阳平太远,即使是骑兵,也要好几天才能到。
而京城里又是张信安插暗探最多的地方,甚至连皇宫里都不能牵免。
调动兵力这样大规模的行动,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而且从京城调兵,手续繁杂,加上各种物资的调拨,至少也要明天才能上路。
这对十万火急的匪情来说明显跟不上节奏了。
于是康熙决定另辟蹊径,从阳平周边调拨军队,作为执行这次任务的主力
他刚才查看了一下地图,发现在阳平不远,还真有一支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