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绿洲之梦:艾娃与非洲大陆的农业革命

农技专家们建立了临时的种子培育和筛选站。他们指导当地人如何进行人工授粉,如何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单株进行留种,如何进行简单的杂交试验以适应当地的小环境。她们还改良了传统的种子储存方法,利用干燥、通风、低温(如地窖)以及草木灰、辣椒等天然物质进行防虫防霉处理,延长种子的保存期和发芽率。

更重要的是,她们尊重并学习当地的传统农业智慧。非洲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比如某些独特的抗旱品种、间作套种模式、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知识。艾娃鼓励团队成员与当地农夫充分交流,将大夏的科学方法与当地的传统经验相结合,培育出更具地方特色和适应性的新品种。这种“双向学习”的态度,极大地促进了技术的融合与接受。

例如,在西非的一些地区,当地人有种植一种叫“福尼奥米”的古老谷物,口感独特且耐旱。艾娃的团队没有因为它产量不如引进的小米高就忽视它,而是对其进行研究,尝试用大夏的育种技术改良其某些性状,同时也向当地人学习其独特的种植和加工工艺。

三、 水脉的延伸:水利建设与生命之源

如果说种子是农业的希望,那么水就是生命的源泉。在非洲,水利灌溉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艾娃团队将水利建设视为推广新农业的核心支柱。

她们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建设了多样化的水利工程。

小型蓄水工程: 这是应用最广泛的类型。包括在山谷、洼地修建的小型水库、塘坝,利用天然或人工挖掘的水池收集雨水。女兵们和当地村民一起,用锄头、铲子,甚至简陋的爆破技术(在专家指导下,用于清理岩石障碍),一筐一筐地搬运土石,筑起一道道坚固的堤坝。大夏的夯土技术和简易混凝土(利用当地材料如石灰、沙子、碎石)的应用,提高了这些小型水利设施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引水灌溉系统: 在有常年水源(如河流、溪流)的地方,修建引水渠、渡槽、涵洞等,将水从水源地引到农田。农技专家们会仔细勘测地形,设计最优的渠道走向和坡度,确保水流顺畅,减少渗漏。她们还引入了“斗门”等简易控水设施,方便农户根据需要调节水量。

水井与提水工具:在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指导当地人挖掘更深、水质更好的水井。同时,推广大夏的龙骨水车、桔槔、辘轳等简易提水工具,以及更省力的脚踏式或手摇式水泵(部分关键零件由随队工匠携带或指导当地铁匠仿制)。这些工具大大减轻了人力提水的负担,提高了灌溉效率。

* **节水灌溉技术:** 针对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艾娃团队大力推广滴灌和喷灌的简易版本。利用竹筒、陶管或钻有小孔的塑料薄膜(如果条件允许)制作滴灌装置,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最大限度地减少蒸发和浪费。

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是艰苦卓绝的。需要协调大量的人力物力,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有时还要化解不同部落或村庄之间因水源分配可能产生的矛盾。艾娃的女兵们在这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她们不仅是劳动力,更是秩序的维护者和矛盾的调解者。她们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处理用水纠纷,向当地人宣传水利共享、团结互助的理念。艾娃本人也常常亲自前往施工现场,与大家一同劳动,鼓舞士气,解决难题。她的身影,成为了许多水利工地上最令人安心的旗帜。

当清澈的渠水第一次流入干涸的农田,当久旱的土地得到滋润,当村民们看着自己的庄稼在稳定水源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时,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是对艾娃团队最好的回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 挑战与融合:跨越障碍,携手前行**

全面推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她们面临着重重挑战。

* **自然环境的严酷:** 极端的高温、肆虐的风沙、凶猛的野兽、流行的疾病(如疟疾、黄热病),时刻威胁着队员们的健康和安全。女兵们不仅要保护团队免受人为的侵扰,也要学习野外生存和基本的医疗救护知识,应对自然的考验。艾娃严格要求团队注意卫生,携带足量的药品,并向当地人学习识别可食用和药用的植物。

* **文化与观念的冲突:** 有些地区的人们固守着世代相传的耕作习惯,对新事物抱有怀疑甚至抵触情绪。他们可能认为“改变会触怒神灵”,或者“外来的种子不如本地的好”。艾娃团队耐心地沟通,用事实说话。她们不强迫,而是先做示范,邀请村民参观丰收的示范田,让他们亲眼看到好处。对于涉及宗教或习俗的问题,她们保持尊重,努力寻找科学与传统之间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