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7章 宣大

时至如今,朝廷的心腹大患理应是辽东的建奴才对,天子为何又将草原上的蒙古鞑子视作了"假想敌"?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近年来,我大明天灾不断,百姓粮食减产严重,而草原上更是颗粒无收,靠着游牧为生的蒙古鞑子们受到的影响更大。"

"朕断定,这些鞑子们不会坐以待毙,自取灭亡。"

说到最后,朱由校的声音犹如惊雷,令桌案上的烛火都是随之摇曳不定。

诚然,死而不僵的女真人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而且饱受辽沈防线困扰的建奴也极有可能会像原本历史上那样,通过"另辟蹊径"的方式将国内矛盾转移,选择将正面战场由辽东转移至大明的核心腹地。

但与此同时,同样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蒙古鞑子们也不会无动于衷。

其中最好的例子,便是在崇祯二年,主动为皇太极充任向导的蒙古喀喇沁部。

永乐年间,这喀喇沁部最初游牧于漠北草原,后因战事及天气等原因,不断迁徙牧场,并最终进入河套平原,与大明的军队对峙了上百年的时间。

隆庆和议之后,喀喇沁是除了土默特部之外,最先与朝廷达成互市的蒙古部落,双方来往十分频繁,关系紧密。

即便是在女真建奴于辽东崛起之后,喀喇沁部也与那内喀尔喀部一样,坚定不移的与大明结盟,准备掣肘建州女真。

不过随着大明在辽东战场节节失利,尤其是"小冰河"日益严重,喀喇沁部所面临的生存压力陡增,最终喀喇沁部也选择了"改换门庭",通过为皇太极充当向导的方式,换取自然条件相对更加优渥的牧场。

可以说,一旦让蒙古人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他们对于大明的"威胁"只会更加强烈。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例如那由蒙古大汗林丹巴图尔亲自率领的察哈尔部在不敌建州女真,被迫西迁之后,便曾先后多次攻打号称"九边重镇之首"的大同,以谋求粮草辎重。

形势最严峻的一次,林丹巴图尔麾下的蒙古骑兵几乎破城。